碎片01

转眼一年过去还是有些伤秋之感的。会怀疑过去一年到底干了什么,会展望下一年该干啥什么,会听贝九然后许个愿。今年没听贝九,十一点多太困了睡觉了。考完试可能写个总结啥的。


碎片02

我用“抽象”一词形容人/事的时候一般是直觉上觉得人/事很差/好玩,但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差/好玩。所以应该拓展词库中恶意的形容词的含量。


碎片03

当tes黑粉很久,tes这b队比赛是真有意思,作为纸面意义上的银河战舰,台上运营能整活,台下运营更有节目效果,队员喜欢暴毙,比赛弹幕也有趣,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队了。


碎片04

形容词浮夸做作。名词繁杂却空虚。而动词像寄生虫一样。

举例是懒人的说话方式。喜欢比喻的人则是懦夫。

语言,令人生厌。


碎片05

课本:S矩阵具有么正性。摸正性。殁正性。笑得,,,是编教材的老教师们是不学数学还是数学术语译成汉语比较晚?


碎片06

还有33h考试还得睡两觉,现在还什么也不会。刚花了2h恶补基督教史。真是悠闲。考试前夕就是这样的,死也不要多看一眼书。


碎片07

我对“音乐会着装礼仪”一事表示怀疑。我是去听音乐又不是去做弥撒。最令人生厌的是,这些礼仪把人分成几部分——懂的和不懂的,不懂的中又分成愿意去了解的和不愿意去了解的。门槛就这样高了,而且这个门槛和音乐无关。

又,好像人们挤破头皮想进入你那喝红酒听音乐的b上流社会一样。


碎片08

这两天一共睡了两个小时,车上点开salonen那张变形和贝三准备补觉,变形听完刚要睡着,贝三两锤子给我惊得。。。。跳起来然后手机砸地上。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浑身一抖,心脏猛烈地一颤,然后是延绵的心慌,真该睡觉了。


碎片09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清掉一学期读得或者听得半拉可积的书和音乐。盘里还存着10月份下的音乐,不知道为什么两个月来都没听。


碎片10

如果类比可靠——那么其它一切思维方式就都可靠了。


碎片11

读历史会思考到底有何意义。我对用过去预知未来不是很感兴趣。如果单纯为了读故事完全可以去翻小说,应该不是。但是又觉得有非读不可的理由,想从一片茫茫的混乱叙述中找出一个脉络,去理解自己关心的部分。就是太没趣了。


碎片12

沉迷于伊利亚特当中的质朴坚固的词句-线条。应该早些读的。


碎片13

晚上十一点前不该喝酒。


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太委琐而克鲁泡特金太天真。施蒂纳倒是一个像样的人,他有摧毁一切的能力却没有建构的意愿,因此也没什么实践意义。你们天天马克思主义是宗教科学是宗教(虽然确实如此),难道施蒂纳就不是宗教了?

要去信什么东西把它当成一种行动纲领总需要一点狂热的。


碎片14

猜刘师培个性应该是和周作人一致的。


碎片15

看近现代中国这些安人的经历其实非常有意思——搞安那其之前——有搞经学的,有搞共产的;放弃之后——有转头投国民党的,有投共的,有心灰意冷闭门念佛的。。。唯独一个刘师复算其中比较正常的还在装炸弹的时候把手指炸掉。。。没有人鼓励他在不知道装炸弹不炸掉手指所需的条件(比如螺纹上有炸药的时候不能拧紧?)去装炸弹吧?满腔热血却天真得可爱,因为难成气候而容易受挫,还带一点黄皮书生的迂腐气息。


碎片16

无政府主义者口口声声反对强权,却把天地放过了,充其量只是残缺不全的无政府主义。

“xx难道不是强权吗”反问的一个刻薄的类比。朱谦之反而是这帮人里我最能理解的,也是最可爱的。

这应该是容易轻信安人的理论的黄皮知识分子的最终归宿——安人碰壁搞虚无主义信了佛然后做一辈子学术研究。


碎片17

感觉斯威布那本希腊神话与传说地位尴尬且不出彩。本来就是科普和资料汇总性质。真不如直接去读伊利亚特奥德赛或者欧里庇德斯之类。


碎片18

帕斯卡用一整本《思想录》试图证明或者说服自己——上帝存在。尽管很多论证值得商榷。我不感觉愚蠢却感受到感动和和崇高的精神。


语文

值得为曾经受到的语文教育正名。我还需要接受语文教育时曾以这样一种普遍的话术去批判它——标准答案的设置湮灭了孩子的想象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益于学生的理解;应试教育的压迫摧毁了人的兴趣,云云。但是看来这些批判很肤浅,并不经得起深思。我小说和诗歌读得越多,越发现我去理解词句的思维方式与——初中老师教授的答题方式类似。因为对词句或者情节的想法,如果能写出来,一定是按某种线索。如果写不出来,只能靠感受,也没必要写,顶天用——常见的——比喻或者类比的方式写,像一些人描述听音乐的感受一样。举个例子,一种很常见的题型——某某句有何作用?如果回顾它的设置与答案,会发现整个思路的逻辑通顺严谨。结构的作用,情感的作用,给人的感受。人读小说去想情节想句子也就这么想。语文教育真正的问题不在讲授和考核方式的设置,而——一,在其贫瘠的内容——人在认字后受到的六七年的语文教育中,读到的好东西太少。让人读一些作协主席们瞎几把写的小散文对思考和理解真正好的文字并无裨益。二,在其感觉化的倾向——几乎没有让人去论述清楚一件事的内容设置。写议论文就是在编故事,还能拿高分。把一件事写得很清楚,从头到尾逻辑连贯文笔通顺,还能让自己满意对我来说其实很困难。也有一个原因——知识不够体系化,因而写到自己的漏洞时往往放弃。就这算是我读书和尝试开博客写点东西的部分原因。


卖火柴的小女孩

tsitsitsitsi

knaknaknakna

ffffffff

schhhhhhh

rrrrrrrrrrrr

xixixixixixixi

ich

ichhhhh!

aaaaaaahhhhhhh!


碎片19

人还是应该受教育。我是说,不让人真正学到知识的教育方式是邪恶的,不管它们以哪种方式出现——无论是三年翻来覆去地讲授一年就能学完的知识,还是提倡快乐教育但是学生到了大学连算数都算不明白。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在哪里受教育,self-cultivation都是一个负责的做法。


豆瓣

我对自己诚实的开始是,在豆瓣标记的音乐,如果没有认真听,比如当了写报告bgm,就不标评分。

想想这地方挺有意思,半自愿地把一个私人的标记(打分)公开化了,然后人看着各自的标记就开始骂来骂去——我读的就是好,你听的就是菜。


碎片20

有些大学生不带着一点洋洋自得的自负语气说不明白话。好像不用“你们不懂,就我懂”的姿态说话就不舒服。特点——往往喜欢用破折号和括号岔开话题;喜欢假定读者并与其对话;喜欢表达自己对特定话题的研究方式及时间而非理解。我22年写东西好像也这样,有空真得贴上来笑话笑话。给文字博物馆填点儿展品。

草,我破折号用得也够多哈。


碎片21

难的不是学一些哲学阴乐德勒兹黑话去用在一切自己了解的贫瘠的领域里,而是建立自己的体系和思考可能说话方式。cliche.


碎片22

一直对看电影/听课/听播客这类的事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你必须被动地跟着它们而无法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在时间轴上不断出现的新内容会打断你的思考。如果你去思考就会错过内容。暂停则破坏了(如果作为艺术品)其连贯性。所以作为我更愿意阅读来获取信息。听音乐是两码事,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我可以集中在听上,而且对音乐来说思考和感受是强相关的。


碎片23

原罪最大程度保留了人类的尊严么。


碎片24

人不能活在未来但要为未来而活,这是可悲的。一想到五年后或者十年后的未来就会烦躁。


碎片25

为了寻求一个精神寄托而信主是愚蠢的,程度仅次于寻求政庇的当代黄皮基督徒。像帕斯卡那样深思熟虑后说服自己相信才是一个信徒应该经历的。但是结果类似。


关于留学

最早产生留学的想法是高中的时候,厌恶所处的环境,我高中是个阴沉的少年,怀疑这批判那,思来想去的结果是换个地方学习生活可能会好些。那时候信息很闭塞,没有手机更没有梯子,只有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看,现在看来是走了推特键政家们的老路。最后还是老老实实高考上了大学。

这个愿望在疫情那三年加深。因为我实在想不到我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待个两年五年十年一辈子会变成什么样,要给自己留一个念想,换一个环境然后试着生存,以一种不同的姿态去适应。要想着,还有这种可能。有时候回顾自己22年一整年写的东西还是会感到——绝望,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在那种环境中封个半年很难不如此。人一旦有了这种所谓信念就会抛开一切其它的可能性。像我当时就深信不离开这个地方自己是没办法有尊严地活的。后来各种因素促使想法改变,是后话了。

一个想法动摇的开始是怀疑它的动机。当下的视角来看以润为目的的润有点搞笑,需要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包装,比如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受更好的教育云云。对我来说,我想生活得离我感兴趣的东西近一点,离文化甚至文明的中心近一点。而我要去的地方确实——至少在我的领域里——能带给我更好的专业教育。这是我自己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是——虽然是最低程度的——虚伪,但不是谎言。

离开了又怎么样呢,有了学上又怎么样呢,未来怎么样又如何呢,很难不去怀疑这些。很多时候答案其实是“无所谓”,人真正需要做的对自己负责的事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但是不得不考虑鸡毛蒜皮,人的未来,时间blahblah,这个意义上,我甚至不能考虑一年后的未来。与其说是不关心,毋宁说是畏惧。

需要一个同时真诚的想法和行为。从这点来讲我对自己没什么信心。


碎片26

其实帕斯卡是一个悲观的怀疑论者,但是通过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温厚的虔诚信徒,确信上帝的存在和善来消解痛苦,非常聪明。


碎片27

我一直在想温良的慈眉善目的推特基督徒和什么小红书上抖音上岁月静好习近平万岁强军有我的家庭主妇们有何区别。


碎片28

像我这种不学无术的找老师要什么什么都会很艰难。厌恶直接索取但是又没什么能给人做的。


碎片29

厌恶且害怕失败,久而久之就不做有机会失败的事情。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


碎片30

微波背了一天还没我那摆烂背了一晚上的马原高呢,,,


碎片31

血色子午线中是那种。和朴素的奥德赛相对的。锋利的短句。


碎片32

难受时喝了酒可以轻松许多,飘起来了。完全忘了刚才为什么难受,记起来了也丝毫没有带动情感变化。


碎片33

人类已经找到了一些生理性的随时变得敏感和迟钝的方法。需要的是让这些方法变成自发性的。


碎片34

还是要办一些行政上的实事才会有体会——我校我院行政效率还是相当高的。不应该骂太狠。


碎片35

等offer的过程——焦虑。考试周都从来没这么焦虑过,因为知道会过去。等offer则是,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否会到来。还有一坨其它烂事。很烦,想抽烟,忍住了。


碎片36

看一眼Artin的代数,讲完线性代数就开始讲群,一点不墨迹,真不错。


碎片37

应该以何种姿态记录梦呢,我小时候会拿一个本放在床头,一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梦记下来。那时候思维活跃梦多,两三天就会写下来一个非常离奇的故事或者新颖的概念结合。自从失掉这个习惯之后做梦也变少了,也可能是都忘掉了。


碎片38

生活在这里早就该对革命这个词语祛魅。


碎片39

放假两天比我考试一个月写的东西都多。坐在电脑前就开始意识流。


碎片40

我本质上是一个懒人,所以我追求做事高效,要么就不做。比如写读书笔记这件事,当我发现我看完的内容根本记不住的时候我就意识到需要写点文字让自己记住。

但是这种记录是怎样的形式呢,应该有怎样的内容呢,我尝试了很久,后来认定它应该是一个提纲和总结性质的东西,其目的是回顾它时脑子里应该有原文内容的轮廓。不应该是摘抄与评论一样的东西,像高中生一样的。


碎片41

省博趁旅游热掏出来一堆积灰国画馆藏跟我爹去看了一眼。从吴昌硕到黄胄这几代。我爹喜好国画但我没什么兴趣,或者是因为刻意回避他老人家,我不知道。所以没什么了解需要他给我讲,他老人家这时候就滔滔不绝了,还是很有东西的。

一圈下来最吸引我的是一个潘天寿一个关良,潘天寿一幅大画挂在那特别震撼,老鹰,枯树,山。遒劲,嶙峋,险峻。指画。关良是小人书一样的人物勾勒,寥寥几笔。市井人物的小眼神特别有意思。唱旦角儿嫌弃的挑扁担的讨好,印象非常深刻。


碎片42

有时候两人并排走路,步伐节奏会逐渐一致,左-左,右-右或者左-右,右-左。想起来我小时候跟人一起走路,步伐逐渐趋同的时候我总刻意走慢点或者快点,避免和别人节奏一致。


碎片43

虽然我确实打游戏也看游戏比赛,但我想不出来现场看游戏比赛会是什么样子。一个体育馆几百几千观众围着十个电脑欢呼,同时盯着一个和手机直播内容无异的大屏幕,只会令人感到虚伪和不解。生自屏幕的东西就永远住在屏幕里吧。


碎片44

https://ptext.nju.edu.cn/b7/c4/c12201a243652/page.htm


碎片45

血色子午线中是那种。和朴素的奥德赛相对的。锋利的短句。

不;读到中间就充满尤利西斯最后一节那样的蹒跚臃肿喘不过气的长句,


碎片46

stenz和mso的马二太厉害了,声音清澈,层次分明,就是马二这曲子我实在无感,很可惜。


碎片47

Pope: Marxist and Christians have a common mission.


碎片48

玩一晚上主播女孩重度依赖到四点准备打个好结局睡觉,好不容易熬到女孩放弃主播梦100天我以为过日子的好结局了,结果人消失了,“你觉得她身体健康就幸福了么?”气得睡不着,我他妈两个小时嗑药卖肉割腕去医院,不就为了你身体健康别似我屏幕里?

睡醒想起来再写点别的,本质就是一算术游戏解不等式组让各指标平衡在不同区间然后达到不同结局,可玩性没那么强,不如看攻略。我期待的是像ddlc那种哥特恐怖或者metagame元素,但是这种东西一旦开始期待就没意思了。

看知乎攻略,每个结局还带个解析,然后一口一个主体性资本异化,实在让人犯膈应,玩个游戏给二刺螈马克思爱好者整高潮了。不过我确实纯当养儿子游戏来玩的,这下物化了。


碎片49

荷兰人之后的瓦剧应该还剩下名歌手跟罗恩格林没听,,


碎片50

chess.com竟然有现成的几本书的pgn棋谱,虽然其实不奇怪但是应该早来这找的。


碎片51

傻逼豆瓣别读我淘宝了。。。


碎片52

我觉得粗略地说是两条线,贝多芬-李斯特etc.-瓦格纳-布鲁克纳-瓦格纳-马勒-早期勋伯格、理查施特劳斯、泽姆林斯基、雷格尔、肖斯塔科维奇etc.;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etc.-勃拉姆斯-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从贝多芬开始,以勋伯格结束连接20世纪。


碎片53

突然想到马克思的那套实践论,真这么活着多没意思。


碎片54

哦schnell是快,我老记成是慢然后一脸疑惑。


碎片55

尽管有关讨论已经泛滥且过时了,我想说作为因的一事和作为果的一事是同一事的两部分,泛神论是一个实用且深刻的观点。


碎片56

关于认知论和真理观的辩论是挺没意思的诡辩,它让你不断怀疑但是得不出任何结果。摆脱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相信激情blahblah,然后人才有勇气思索其它的事情。但是这跟认知论本身就无关了。


碎片57

三门2学分的课,要求选够5学分。。。


碎片58

齐格林德唯一的目的就是生下齐格飞。

碎片59

我自己其实无所谓。但看到我在意的人快乐地活着真好。


齐格飞

时隔一年半重听指环。之前认为自己最喜欢诸神黄昏,尤其是齐格飞启程和齐格飞葬礼两段大俗。重新思考其实齐格飞才是最伟大的一部戏,最感人的其实是齐格飞把沃坦的矛折断的一刻,比什么铸剑屠龙葬礼殉情动人有尊严得多,神面对黄昏的坦然,人的骄傲etc.一个歌剧角色真正地变成一个时代的写照的一刻,竟然现在才后知后觉。


碎片60

是不是大至变性割腕小至移民润都是自我厌弃的一种啊,只不过把自我厌弃误以为成了民族/国家/性别厌弃了啊?但是难道一个完全自信的人,照如上“厌弃”定义完全相反的人,一定是一个爱国爱家爱自己所有身份的呃,皇汉中年右男啊,那也太操蛋了,喝多了酒想不清楚,这两者真冲突么。


碎片61

bdd打成这b样dft你真嫌弃许秀菜啊?你嫌他菜冇问题转身投靠bdd几个意思,,


碎片62

xxx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心灵-身体区分的历史做出批判。

然后论证是对批判柏拉图理想国那一套男女分工的批评,来论证男的比女的理性,女的一直受歧视blahblah,差不多得了,信这种论述还他妈不如读毛选。


碎片63

我经历还真不太一样。我开始关注女性主义是在读了波伏娃之后(从书架上恰好抽出第二性),而不是一般地对女性主义感兴趣然后找相关的书来看。抛开结论不谈,波伏娃对女性困境的分析还比较有启发,历史-生理-神话的角度,作为男的有时很难意识到这些,但仅此而已了。


碎片64

现实男的同情女的处境是正常的但是声称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极其廉价的。网上男的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大多是为了骗炮。


碎片65

先验是一个极其狡猾的概念。


碎片66

比较尴尬的一点是,小说经常尝试用寓言或者启发等方式尝试论证一些哲学或宗教的东西,尽管有关概念早已用精确的哲学概念解释清楚了。成为伟大小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叙事结构、场景描写云云,而非情节或者呃说教。作为小说家的托尔斯泰比作为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强一万倍。像麦卡锡根本不说教甚至没什么叙事。但是看到酒吧打架、砍头或者少年拔箭的瞬间还是感觉,真美。


碎片67

感觉涅波下完冠军赛就没什么斗志了,每一盘下到一半进去看一眼都劣3.几,还得是二零年跟老头下棋,马梅还是谁,走个2.h3?比较有气势,虽然最后是输了还是和了。


碎片68

丁立人经典下到一半开始发力,,


碎片69

还是看棋有意思,自己没时间下慢棋下快棋又没什么质量。看棋还有乐趣就是布完局看一眼然后嘲笑——这棋我上都行。


碎片70

养了猫感觉洁癖没那么重了,晚上往床上叼东西,天天起床在被窝里寻宝,什么吃剩的虾逗猫棒的羽毛枯叶子一天一个样。幸亏高层没耗子,不然想都不敢想。


碎片71

吗的总会同情一些反派,比如安娜卡阿列妮娜的卡列宁,比如诸神黄昏的gunther()


碎片72

豆瓣古典阴乐区高中生评分真逗,scelsi打多少分他打多少分呗。


碎片73

找到复制粘贴的源头别的就可以不用看了。


碎片74

莫扎特歌剧的那些剧本的词句实在是读不下去。尤其咏叹调矫情墨迹,听音乐吧还是。


碎片75

做人不能像Masetto一样窝囊,听哥们挨揍之后大喘气简直爆笑如雷了。


碎片76

受朋友影响一直觉得应该多看点新闻。但是实在提不起兴趣。对自己的境遇不想产生什么感知,对这个破烂的世界了解多了也会厌恶。还是活在一两百年前比较舒服。自我欺骗!


碎片77

厌恶独裁者但是可以理解那种超人式的行动与目标。不过这要看独裁者是什么样子的,猪头另说。


碎片78

Don Giovanni乍一听是喜剧,但是想到结尾多少带点黑色幽默在。仔细听其实莫扎特的暗示足够了,但是淹没在谐谑荒诞的气氛中了。


碎片79

Elvira也够窝囊的。Leporello更是。这么看唐璜是个英雄。


碎片80

战栗。


碎片81

说不清人是每天活在惶惑之中与活在确信之中,哪种是更健康的精神状态。